普及介绍 #A10034 建立者 吕刚强719244 2018年12月5日 (请登录评价) 0 0
1876年9月,根据中英两国签订的《烟台条约》,位于川鄂交通咽喉之地的湖北宜昌被迫对外开埠通商,次年4月1日设立了宜昌海关。与此同时,英国派员在宜昌开设了领事馆,并拟定在宜昌城外东南的滨江一带划地设立英租界,但因与中方商谈租金议价悬殊而久拖未决。1880年7月,英国领事正式照会中方,宣布放弃设立宜昌英租界的计划。英方原先拟定的租界用地,此后逐渐发展成为洋行集中、外侨聚居的宜昌商埠。
随着宜昌的开埠通商,来自英、美、法、意大利、比利时、瑞典等欧美各国的侨民(主要为洋行商人、职员和基督教、天主教传教士)逐年增多,宜昌外侨与各地的通信联系也日趋频繁。在此情形之下,一度由1883年设立的宜昌海关邮务处所兼办的本地公共邮递事务,因条件所限,逐渐不能适应在宜昌的各国侨民们的通信需要。
在此背景下,早年来华的原上海英商“立德洋行”(Little & Co.)经理立德乐(本名Archibald J. Little,即阿奇博尔德·J·利特尔,英国人)开办的“利川公司”(Chungking Transport Co. Ltd.,中文直译“重庆转运公司”),为了满足重庆等地外国侨民的通信需求,在英国驻重庆领事的支持下,借鉴当时上海、汉口等地的做法,于1893年11月成立了一家名为“重庆信局”(Chungking L.P.O.)的商埠私营书信馆,并在其下游沿江的宜昌、汉口和上海各埠分别设置分局或代理处。同年12月中旬,发行了由任职于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署上海造册处的法籍绘图师罗伯特·亚历克西斯·棣·费拉尔(Robert Alexis de Villard)设计的第1版“重庆信局”邮票。次年,又分两次发行了在日本的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Tokyo Tsukiji Type Foundry Co. Japan)印制的第2版和第3版邮票,以及1种图案设计新颖独特的邮资明信片,在当时颇受各地集邮者的欢迎。
据史料记载,当时由“利川公司”驻宜昌分公司所兼代的“重庆信局”宜昌分局(Chungking L. P.-Ichang Branch Office),因为负责定期通过“利川公司”所雇用的川江民船中转并少量收寄往来于宜、渝间的外侨邮件,所以该分局也在宜昌销售各种面值的“重庆信局”第1版邮票。由于这些邮票的销路甚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在宜昌及其他各地的外侨们的关注和羡慕。
有鉴于此,宜昌外侨们从1894年上半年开始聚会商议,决定自办邮政并发行邮票,拟将售卖邮票收入的盈余,充作发展本地公共事业的经费,用以改造商埠内的道路及建造公共体育场等。这一对宜昌外侨们颇为有益的倡议,得到了在宜昌的外籍人士中最具官方权威者、即将退休卸任返国的英国驻宜昌领事卫察理(本名Charles Walter Everard,即查尔斯·沃尔特·埃弗拉德)的赞同。
1894年6月,宜昌外侨们为自办邮政之事召开正式会议,随即成立了宜昌外侨委员会负责操办此事,资历丰厚并通晓汉语的英国外交官卫察理被推选为该会委员长,并在其主持下,开始与上海、汉口、重庆等沿江各地的商埠书信馆接洽联系,以便中转和互递各自收寄的邮件。与此同时,物色、联系适当的设计人选绘制邮票图稿,以及委托富有经验的外国厂家印制邮票的相关工作,也已着手进行并逐渐得以落实。
当年11月1日,宜昌外侨们自办的宜昌书信馆(Ichang Local Post Office)在宜昌商埠内正式开业。其后不久,在日本东京筑地活版制造所印制的邮票印妥交货。该书信馆于12月1日按计划发行了1套8枚、面值各异的第1版普通邮票,分别以多种中国制钱、两种不同字体的“宜昌”中文地名、环形八卦、飞禽走兽以及当时的宜昌商埠地图为图案(附图),其设计颇具特色,印制也较为精美。从此,宜昌成为继汉口之后,湖北省内另一处设置商埠书信馆并发行邮票的沿江都市。
因1894年第1版邮票的对外销量一时颇为可观,次年以后,宜昌书信馆又委托原印刷厂家重新制版加印,相继发行了第2版普通邮票和数套加盖改值邮票,但其基本图案未作改变。据史料记载,该书信馆在1894年11月至1897年2月、大约2年零4个月的存续期间,未曾发行过诸如邮资明信片或邮简、包封纸等其他邮政用品。
文章来源:转载自百度百科
版本信息 | 已验证 吕刚强7 共 2 次修改 |
版本变更 | 最后修改 吕刚强719244 2018年12月5日 |
语言 | |
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