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小龙邮票浅谈
普及介绍   #A10023   建立者  mulan1979181   2014年7月9日   (请登录评价)  0  0

清政府海关邮政局于1878年第一次发行我国习惯上称为“海关大龙”的正式邮票。1883年后,有好几个印模磨损很多,不堪再用;打孔机也已变钝,故第三期大龙的后期,成了毛齿;乃决定重新制作一套新印模,以便印制一组新的正式邮票。新邮票的形制基本上和大龙相同。由于主图面积较小(22½x 19毫米),集邮家称为海关小龙(简称小龙)。全套3枚。

小龙全张40枚,分成左右2格〔(4 x5)x2)(本期封二刊印一格)。两格之间有一条直形边隔纸,四周各有一条边纸。

主图是一条身子曲着略呈S形、头部较大的龙。面值也是以白银计算,即1分银(绿)、3分银(紫)和5分银(橄黄)。所有刷色都有一定程度的色差,也有经光照、走潮等而变淡的。纸张是在英国定制。每枚邮票上有一太极图水印。这是我国邮票印制中首次采用特定水印纸。迎光透照,水印很易看出。

海关小龙邮票(光齿) 海关小龙邮票(光齿) 海关小龙邮票(光齿)

图:海关小龙邮票

小龙为凸版印制。方法是先用手工雕制一个原模,再分别按三种面值各翻铸40个(可能多几个备用)独立的铜质印模。印刷时把印模随机排成全版,印毕拆散储藏,再印时重新拼合。一般印成邮票后,或多或少地可以发现有多点、断笔、缺划、线条弯曲等版模特征,据此可重组全张,研究出每一面值共有几种版列(即印刷了几个版次)。由于小龙的印模制作比较精细,经过很多邮学家的反复探讨,还不能完全肯定这套邮票的版次问题。

小龙不能经水,特别是5分银,有不少曾因水洗,图样变得模糊甚至仅存印痕,损坏了邮票。3分银虽好些,可水洗也很危险。过去许多邮学家认为,这是由于用的是粉面纸,沾水后图样便随粉脱落。我们现在的看法是,纸张既从英国定制,决不可能3分银和5分银专用粉面纸,而1分银却用另一种纸张。经水脱色的原因主要是油墨中含有水溶性颜料,一经沾水便要渗化。5分银的脱色和1分银的不脱色,就在于油墨成分、质量不同。也有人认为,所以要采用脱色的油墨,很可能是为防止旧票再用。有些外国早期邮票,就是用水溶性苯胺颜料印制的。

从邮票齿孔上可以发现小龙至少印制了两批(不计算每批印过几个版次)。第一批(1885年11月)用的是原来大龙邮票的打齿机,由于刺针已不锐利,打成的是毛齿,12½度,习惯上称“小龙毛齿”。第二批(1888年)换用了新打齿机,故是光齿孔,11½度,称“小龙光齿”。从齿度上很容易区分。

1897年清政府改革币制,把原按海关白银(关平银)计算的两、分、钱、厘、毫改为银元制,以元、角、分计算。那时银元是从墨西哥、西班牙传入,故称“洋银”。关平银和银元的折合率,海关规定关平银一分合制钱16文,制钱1 000文合银元一元。

小龙加盖小字邮票 小龙加盖小字邮票 小龙加盖小字邮票

图:小龙加盖小字邮票

邮票上原有的面值不适用了。于是分别用5号宋体铅字,在每种原面值上加印黑色相应的“暂作洋银x分,字样。汉字下面是一阿拉伯数字,再下面是“cent"(或cents)和一个句号。第一次加印的数字“1”(或3、5)字体较小,简称,“小龙小字”。

另有一套称“小龙大字”的,是当时海关内一个法籍职员叫费拉尔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自加印了全套各数全张,全部吞没,卖给外国集邮家。他谎称广东省边睡的北海邮局退回小龙的时间已迟,没赶上小字加盖,所以盖了大字。其实这纯属营私舞弊的产物。

小龙加盖大字邮票 小龙加盖大字邮票 小龙加盖大字邮票

图:小龙加盖大字邮票(北海票)

还有一种小龙票,是用无水印纸印制的,加印红色“台湾邮票”字样;但没有正式发行。有少数流入集邮家之手,无旧票。

小龙邮票曾在朝鲜的仁川和汉城用过(1889-1898 ),没有加印字样,只有从旧票的邮戳辨认。用的都是圆形海关邮戳,上半圈是英文CUSTOMS(海关),下半圈是逆时针式的JENCHUAN(仁川)或SEOUL(汉城)地名,中间横行为“日、月、年”。多用易渗化的紫打印墨水盖销。(原文摘自《集邮》,作者史济宏)

 

  版本状态
版本信息 未审核或者正在审核中 未验证   共 1 次修改 
版本变更  最后修改 mulan1979181  2014年7月9日
语言 中文版本English日本语
分享 https://www.postalwiki.cn/index.php/article/%E6%B5%B7%E5%85%B3%E5%B0%8F%E9%BE%99%E9%82%AE%E7%A5%A8%E6%B5%85%E8%B0%88?id=23
湘ICP备 14003435 号-2 大众邮藏 ·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业务合作  规章条约  
Copyright © 2013 - 2020 PostalWiki.cn, All Rights Reserved